会员速递
当前位置:深圳土木学会 > 会员信息 > 会员速递
深圳市政院信息快报第七十一期(二)
◇技术交流◇
我司建筑规划院专业设计人员参加绿色建筑设计、报建及融合BIM技术专题研讨会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绿色建筑建设工作,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水平,2015年8月27日,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联合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骏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绿色建筑设计、报建及融合BIM技术专题研讨会。为适应新的设计需求,顺利完成未来的设计目标,我司建筑规划院专业设计人员参与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先后由艾奕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熊任飞主讲《风光热声模拟分析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深圳市骏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赵战胜先生主讲《绿色建筑申报流程与案例分享》;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王广涛总监主讲《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首先,熊任飞主任工程师结合工程实例,分享了风光热声模拟分析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并提出建筑技术的思考应提前到方案设计阶段。随后,赵战胜先依据自身参与的绿建工程项目情况,详细地讲解了绿色建筑申报流程,指出了以设计单位为主体的绿建设计申报标志在申报过程容易疏漏之处,并示范了通风软件、采光软件、日照软件的操作。最后王广涛总监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深入探讨了设计单位BIM解决方案,阐明BIM技术应用乃大势所趋。
通过参加此次绿建设计报建和BIM技术研讨会,我司专业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的设计计算软件,开拓了视野。在“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理念引导下,绿色建筑如何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促使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不仅是建设设计行业的应尽工作职责,更已成为本行业理应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建筑规划院 黄睿洁)
海绵城市知识介绍
“海绵城市”是近两年新兴的名词,也是当前规划、给排水等专业的热点,那到底何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就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可以算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第一代概念(即最佳实践管理(BMPs))以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主要代表,通过建设深层隧道及调蓄池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缓解雨洪问题。BMPs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的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占地很大、施工影响面大、投资很大、必须由政府主导建设、功能比较单一等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控制实现雨洪控制,代表的工程措施是绿色屋顶,即通过给房子、马路增加绿化,从而达到调节作用。LID占地小、“见缝插针”、单个项目投资额相对较小,同时具备景观功能,因此曾被广泛使用。
本世纪初,BMPs和LID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的理念被提出。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这种理念经过中国本土化的改造,最终形成了“海绵城市”这个理念。
“海绵城市”结合了前两种水调节方式,既注重源头控制,同时注意末端处理,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因此大受欢迎。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已有厦门、南宁、重庆等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相信不久的将来,“海绵城市”一定能帮助城市留住水、用好水,更好的解决城市的洪涝灾害问题。
我司作为多行业融合的市政设计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目前正开展福州平潭“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希望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平潭市消灭洪涝灾害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司建筑规划院专业设计人员参加绿色建筑设计、报建及融合BIM技术专题研讨会
为贯彻落实《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绿色建筑建设工作,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水平,2015年8月27日,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联合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骏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绿色建筑设计、报建及融合BIM技术专题研讨会。为适应新的设计需求,顺利完成未来的设计目标,我司建筑规划院专业设计人员参与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先后由艾奕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熊任飞主讲《风光热声模拟分析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深圳市骏业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赵战胜先生主讲《绿色建筑申报流程与案例分享》;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王广涛总监主讲《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首先,熊任飞主任工程师结合工程实例,分享了风光热声模拟分析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应用,并提出建筑技术的思考应提前到方案设计阶段。随后,赵战胜先依据自身参与的绿建工程项目情况,详细地讲解了绿色建筑申报流程,指出了以设计单位为主体的绿建设计申报标志在申报过程容易疏漏之处,并示范了通风软件、采光软件、日照软件的操作。最后王广涛总监详细介绍了BIM技术发展现状、应用价值,深入探讨了设计单位BIM解决方案,阐明BIM技术应用乃大势所趋。
通过参加此次绿建设计报建和BIM技术研讨会,我司专业设计人员对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学习了新的设计计算软件,开拓了视野。在“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理念引导下,绿色建筑如何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促使实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不仅是建设设计行业的应尽工作职责,更已成为本行业理应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建筑规划院 黄睿洁)
海绵城市知识介绍
“海绵城市”是近两年新兴的名词,也是当前规划、给排水等专业的热点,那到底何为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就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可以算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第一代概念(即最佳实践管理(BMPs))以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主要代表,通过建设深层隧道及调蓄池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缓解雨洪问题。BMPs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的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占地很大、施工影响面大、投资很大、必须由政府主导建设、功能比较单一等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提出了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控制实现雨洪控制,代表的工程措施是绿色屋顶,即通过给房子、马路增加绿化,从而达到调节作用。LID占地小、“见缝插针”、单个项目投资额相对较小,同时具备景观功能,因此曾被广泛使用。
本世纪初,BMPs和LID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的理念被提出。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这种理念经过中国本土化的改造,最终形成了“海绵城市”这个理念。
“海绵城市”结合了前两种水调节方式,既注重源头控制,同时注意末端处理,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因此大受欢迎。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决定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已有厦门、南宁、重庆等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相信不久的将来,“海绵城市”一定能帮助城市留住水、用好水,更好的解决城市的洪涝灾害问题。
我司作为多行业融合的市政设计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目前正开展福州平潭“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希望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为平潭市消灭洪涝灾害做出应有的贡献。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