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混凝土专业委员会本届工作总结及换届方案
一、本届委员会主要成果
1、1999年,随着预拌混凝土及泵送混凝土广泛应用,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日益显露,为此专业委员会组织了有主管部门领导和本市主要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和监督单位人员参加的“当前混凝土质量问题及对策”的技术研讨会,提出了应对问题的措施,形成文件供主管部门参考。
2、2001年组织举办了“工程裂缝控制学术讲座”,由日籍教授主讲,生产、设计、检测、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280人参加。
3、作为合作单位协助深圳大学土木系举办“混凝土裂缝及防治国际研讨会”,日本、香港及国内知名专家出席,对本市预拌混凝土裂缝防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4、2010年与水泥及制品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免费技术讲座,邀请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主讲“聚羧酸混凝土减水剂的发展与应用”专题技术讲座,介绍了新一代高效混凝土减水剂的发展及应用技术,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及相关设计、监理、监督、检测等单位技术人员约200人参加。
5、组织本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参加主管部门关于新技术推广项目、新科研项目立项的评议工作。
6、组织本会专业委员会参加多起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项目进行技术论证和提出处理方案,使这些工程项目达到了工程质量验收要求。
7、组织本会专业委员会参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的咨询与论证,例如华为新科研中心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施工。
二、本届专业委员会工作的不足
1、未能充分认识、发挥与利用本专业广大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广泛深入开展活动。
2、有半数原任委员由于各种原因不再参加委员的活动,多数委员的职业集中于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和质监单位,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全方位考虑委员会开展工作的问题。以上情况丞待通过换届加以解决。
3、委员会活动较少,委员会内外部沟通联系少。
三、今后委员会工作的设想
1、构建委员会内部沟通与活动平台,使沟通与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2、针对本专业目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活动,同时也针对个别丞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开展咨询服务活动。
3、逐步调整、充实、扩大专业委员的队伍,吸收有能力、有活力、有代表性的专业人员参加委员会的工作。
4、组织新科研成果、新技术交流活动,组织相关新标准新规范宣贯活动。
5、继续加强与水泥及制品协会的合作,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为企业服务。
四、建议换届组织方案
1、组建原则:增加现在设计、施工、院校任职的委员5名,增加现在预拌混凝土及外加剂生产企业任职的委员 名,增加单位会员代表任委员各1名,共3名,更换副主任委员2名,更换副秘书长1名。
2、建议新一届专业委员会名单:
职务 |
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务 |
职称 |
主任委员 |
谭志仁 |
原质监总站退休副站长 |
高工 |
|
副主任委员 |
张永秋 |
港创建材有限公司 |
总工 |
高工 |
副主任委员 |
高芳胜 |
安托山混凝土公司 |
总工 |
高工 |
秘书长 |
陈少波 |
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
总工 |
高工 |
副秘书长 |
苏军 |
市政工程科研所 |
所长 |
高工 |
委员 |
欧国雄 |
土木建筑学会 |
常务副秘书长 |
高工 |
委员 |
麦庆南 |
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
副部长 |
高工 |
委员 |
邢锋 |
深圳大学 |
副校长 |
高工 |
委员 |
李辽辽 |
中国建研院深圳分院 |
高工 |
|
委员 |
林江 |
天健集团 |
高工 |
|
委员 |
陈爱芝 |
为海搅拌站 |
总工 |
高工 |
委员 |
朱银洪 |
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
部长 |
高工 |
委员 |
王莹 |
市建筑科研院落 |
部长 |
高工 |
委员 |
陈伟国 |
迈地砼外加剂有限公司 |
总经理 |
工程师 |
委员 |
邵品荣 |
兆深外加剂厂 |
总经理 |
高工 |
委员 |
郭增荣 |
深建混凝土公司 |
副总经理 |
高工 |
委员 |
张健 |
金众混凝土 |
董事长 |
工程师 |
委员 |
孟伟峰 |
深圳市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
副总经理 |
高工 |
委员 |
朱国良 |
江苏华建深圳分公司 |
副总工 |
研究员级 高工 |
委员 |
吴碧桥 |
江苏华建深圳分公司 |
总工 |
高工 |
委员 |
李建伟 |
中建国际深圳设计公司 |
设计总监 |
高工 |
委员 |
刘建国 |
深圳市设计研究总院 |
总工 |
高工 |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 深圳土木建筑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