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学校空间设计探索与实践主题沙龙新闻稿
重构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学校空间设计探索与实践主题沙龙圆满举行
2019年9月21日,由蚁塔空间、深圳贝悉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主办,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赞助,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万科云设计公社协办,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支持的 “重构价值——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学校空间设计探索与实践”主题沙龙在万科云设计公社圆满举行。
沙龙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竞翔,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Crossboundaries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董灏,奥雅纳(ARUP)工程顾问董事何晓,筑博联合公设总经理、总建筑师钟乔,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校长唐文红女士,共同探讨教育建筑设计前沿成果与经验,重构教育空间未来价值。
在地与解放——学校中的公共空间
朱涛
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朱涛老师认为学校在培养世界公民的责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空间角色。学校设计对朱涛老师来说始终有双重意义,完整的教学空间可以完成知识传承、启迪心智的职能;其次学校是微型社会的雏形,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公民意识被无形而且深刻的塑造,学校即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空间愿景。朱老师在校园设计中总结出一种规范,强调要解放孩子天性,空间尺度适于学生身心发展,比如具体到走廊宽度,走廊一定跟教室是同等重要的空间,走廊宽度一定不小于教室进深的一半。在深圳福田贝赛思双语学校的空间设计中,即把它当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来设计,将各类走空间(街道)和聚空间(广场、公园)编织,打造出一座微型教育城市。虽然公共空间有在地性,但通过体系的打造,让它的眼界和精神超越地界,形成一种全球视野,这也是朱涛老师想象的未来公民社会的一种景象。
空间 让生命更美好——未来校园空间设计思考
唐文红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校长
唐校长认为未来学校是围绕社会发展对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对学校组织机构、课程、学习方式、教育技术和学习空间的变革而构建的面向未来的新型学校。未来校园空间设计思路当以“空间,让生命更美好”为核心,以坚持“便利性、美观性、生长性”为原则,做到空间设计与学校文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生态环境相融合。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的空间建设即以唐校长“美好教育”的思想体系为原则,打破固定功能的设计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让学生在交往中建立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成长。办一所让学生有美好记忆的学校是唐校长的愿景,她希望在这个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弥漫着浓浓的国际味、书香味、人情味,让老师过上有尊严的教育生活,让孩子能够释放天性,发挥潜能。
突破边界、探索可能——中小学建筑的社会开放性实践
钟乔
筑博联合公设 总经理 总建筑师
钟乔老师认为学校作为一个知识资源密集的空间类型,应该兼具独立性和开放性两种管理模式,打破学习的物理和精神边界,让知识成为社区的灵魂内核。当今乃至未来,我们需要的校园,是一个可以被分享的功能集合体。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从开放性、灵活性的原则出发,通过对空间的平面分区和竖向分区,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户外学习、生活和互动空间;在对光明区一所学校设计中,首创立体复合型分流体系,结合智慧校园物联网平台,高效安全接送学生;在深圳继续教育学院方案设计中,学校复杂的社会性特质为创造一个新的校园空间模式提供了核心依据。
孩子,你都懂 ——从控制型空间到引导型空间
董灏
创新思考者,Crossboundaries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
董灏老师认为在终身学习制时代,需要培养的是个性化、综合性人才。因此在未来学校的设计过程中,更多关注空间对未来社会中学生的交流能力、感知能力、情感控制力的引导和影响。董灏老师围绕事务所近十年来完成的深受好评的教育建筑设计实践,讲述如何通过不同的建筑空间影响人的行为模式,在空间设计过程中如何顺应孩子天性,避免控制型空间,更多的创造引导型空间。Crossboundaries团队作为专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同时多方位发展,通过跨界激发自身活力和灵感,运用自己的能力更大限度地参与到对社会的影响中去。
5G时代的智慧校园
何晓
奥雅纳(ARUP)工程顾问董事
何晓老师通过展示奥雅纳在数字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呈现出对智慧校园的愿景:宜居,可适应,可持续。其具体策略可分解为:宜居,是要创造健康的安全环境,便捷的生活学习空间,融合的社区生活;可适应,是要具有可变化和可拓展的空间,具备弹性的空间设施,模块化的可拆卸建筑;可持续,表现在能源管理、基础设施协同、海绵等具体策略。何晓老师以用户故事地图为现场观众直观展示奥雅纳为学生、校园运营团队设计的手机用户端产品,为校园管理者设计的网页端产品,以直观画面呈现奥雅纳在解决方案中如何采用技术和数据手段应用于未来学校建设。何晓老师最后指出,由于数字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功能的改变,学校的发展趋势也面临被颠覆的巨大挑战。
第三位“教师”
朱竞翔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环境是第三位“教师”。对于师生而言,环境首先是校园内的环境,其次是学校所处的社区。朱竞翔教授通过近年来在海内外所设计的轻型建筑学校的经典案例,分析说明环境是如何成为学生的第三位“教师”,如何伴随和影响学生成长。在活动现场,朱竞翔教授也进行了一个关于“新校园计划”的倡导:致力于以环境激发学习和交流;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境;将场所发展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师;呈现社区记忆,拓展地方历史;促进校园自治、开放与共享;强化空间的灵活自主与多样性;建造安全舒适、真实自然的建筑。
在嘉宾对谈环节,现场观众围绕“如何解决深圳教育建筑高容积率、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未来学校的存在形式乃至学校的存在意义”等问题展开深入与激烈的讨论。现场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嘉宾思想碰撞火花激烈,台下观众反响热烈。
来自深圳建筑设计行业、教育行业、教育服务产业、各大媒体等四百余位观众与嘉宾共同创造了一场擎领湾区的思想盛宴。同时,蚁塔空间启动仪式暨教育建筑精品项目展在蚁塔空间举行。
蚁塔空间作为设计交流共创平台,坐落于深圳设计“硅谷”——万科云设计公社。蚁塔空间期待通过创新方式,探索设计行业新的组织建设和运转形式,形成设计行业蚁群效应。未来,蚁塔空间将继续为教育创新者与空间创新者搭建对话、交流、合作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学校建设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
BCCI深圳分公司 总经理陈朝婕女士 接受媒体采访
BCCI深圳分公司作为本次活动赞助方,总经理陈朝婕女士接受深圳媒体采访。她表示,未来BCCI深圳分公司将继续携手海内外重磅专家学者,致力构建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集群,关注行业设计动态,激荡设计思潮,为探索美好社会发展不懈努力。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